人間通訊社

2025年08月13日 星期三
星雲大師全集
首頁 > 新聞專題 > 寶島采風> 〔寶島采風〕范姜古厝藏故事 海上長城話石滬

寶島采風

字級

〔寶島采風〕范姜古厝藏故事 海上長城話石滬

【人間社 謝佩蓁 桃園報導】 2025-07-21
「新屋」,其實一點也不新。位於桃園市西端的新屋區,地名源自清咸豐4年(1854年),范姜家族在此興建一棟氣派的祠堂。當時鄉親們常說:「來去看新屋。」久而久之,「新屋」便成了地名。當年的「新屋」,就是今日的「范姜古厝」。

「范姜古厝」是新屋區最珍貴的古宅,也是國家三級古蹟。祠堂門額上的交趾陶匾額「陶渭流芳」、彩繪門牆、木雕、磚雕,堂內的香爐、陶缸等都是珍貴文物,不僅展現客家族群的開墾精神,更見證一段孝與義的血脈傳承。

范姜家族的「複姓」來自一段動人的故事:清初,廣東惠州婦人雷氏,因夫婿早逝,無力撫養孤子范文質,於是攜子改嫁姜姓男子,姜姓男子對文質視如己出。范文質長大後,為報答養育之恩,讓子孫皆冠「范姜」為姓。所謂「范是本姓,姜是報恩姓」的故事流傳至今,為新屋留下深具人情味的姓氏傳奇。

新屋有廣袤的水田與肥沃的土壤,因而獲得「桃園米倉」的美名。這裡出產的「桃園三號米」,米粒晶瑩飽滿、口感Q彈,帶有淡淡的芋香,深受消費者喜愛。對新屋人來說,一碗好米不只是溫飽,更象徵對土地的敬意與辛勤耕作的成果。

濱海客庄 百年信仰香火
新屋地區約有八成居民為客家族群,無論語言、信仰或生活習俗,都保存濃厚的客家風情,傳統節慶與廟會代代相傳,展現客家人敬天順地、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信仰精神。

新屋因濱海的關係,靠海生活者甚多,為祈求媽祖保佑,民眾早年都前往北港朝天宮進香。道光6年(1826年)先民迎回香火,創建「聖母祠」;後因進香路途遙遠,因此於光緒4年(1878年)由信徒募款、捐地建廟,是為新屋天后宮。廟方於2002年在廟旁建一尊高約30公尺的青銅媽祖銅像,成為信仰地標。

長祥宮又稱「五穀先帝廟」,主祀神農大帝,以祈物產豐收。相傳清乾隆年間,有名劉姓信士背負一尊五穀神農像,從廣東渡海來台,原本供奉在埔頂庄,同治9年(1869 年)由地方發起建廟;日本時代埔頂設派出所,佔用廟地,嗣後由信徒捐地遷建至九斗村現址。

海客文化 永安漁村風情
永安漁港是全台唯一以客家族群為主體的漁港。永安觀海橋橫跨港灣,白天觀浪、黃昏賞夕陽、夜晚看光雕,成為旅人攝影、賞景與沉澱心靈的好去處。

位於漁港旁的「海螺文化體驗園區」,主體建築「海螺館」擷取海螺意象,整棟建築就像一顆埋藏在沙丘中的白色大海螺,外型優雅。中庭地景藝術名為〈在海的叮嚀聲中.誕生〉,是一個九層風鈴造型的藝術裝置,模擬客家人討海「歕嘟」(吹海螺)的聲音,讓人彷彿聽見大海的低語,也感受到濃厚的海客文化氛圍。

百年石滬 堆砌智慧結晶
新屋擁有台灣本島規模最大的石滬群。所謂「石滬」是指在海邊以石頭築成的捕魚圍堤,這些由先民以鵝卵石徒手砌成的石滬,被譽為「海上長城」,除了是古人捕魚智慧的結晶外,也是今人觀察潮間帶生態的重要場域。

新屋石滬的起源可追溯至清代,當時漢人先民渡海來台,利用沿岸的鵝卵石徒手堆砌出長達數百甚至上千公尺的石堤。在那個沒有機具的年代,一座石滬的完成,往往需要全村總動員,這樣的勞動不僅凝聚社群情感,也成為家族與村落共同記憶的一部分。

坐落於蚵間海灘旁防風林內的「新屋石滬故事館」,原本是哨所及警察宿舍,政府解嚴後撤防,變成閒置空間,經整修後,於2020年轉型為石滬故事館,除了展示傳統石滬文化外,也結合遊客中心功能,成為兼具教育與觀光的文化據點。

綠色隧道 低碳自然旅遊
新屋擁有完善的自行車路網,最著名的是全長近4公里的「綠色隧道」。騎行其中,綠蔭成拱、鳥語相伴,彷彿走進一條療癒身心的綠色廊道。沿線設有觀景平台、農產市集與在地手作體驗,串聯在地農產與文創,成為低碳旅遊的推廣範例。
12345678910第1 / 24頁
追蹤我們